
在思考“历史必然性”时,有三个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:
第一,虽然“历史必然性”是客观存在的,但并非所有历史事件都有必然性。是否具备历史必然性,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第二,历史也充满了偶然性,且这种偶然性在某些情况下相当频繁,甚至可能与必然性并不冲突。在分析历史中的必然性时,必须时刻警惕偶然性因素的干扰。
第三,历史必然性和特定历史事件的诱发因素是两回事。我们需要区分“充分但不必要条件”和“必要但不充分条件”等概念,避免混淆。
如果我们能将这三点纳入思考框架,虽然可能不能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加清晰,但至少能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维或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。
接着,可以用这些思路来探讨“晋国解体是否存在历史必然性”这个问题。
晋国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:春秋后期的八卿时期、六卿时期、四卿时期,直到战国时期的三卿时期,最后晋国分裂成三晋。传统观点认为晋侯的君权瓦解发生在六卿时期,这个结论大概是基于以下两段史料:
展开剩余69%1. 《晋世家》:“昭公六年卒。六卿强,公室卑。”
2. 《秦本纪》:“(秦哀公)十五年...晋公室卑而六卿强,欲内相攻,久秦晋不相攻。”
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,晋侯的君权在六卿时期就已经非常薄弱,因此以这一时期为君权瓦解的标志,也算合理。
那么,晋侯君权的瓦解与晋国解体之间有必然关系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还有其他可能性,例如晋卿之间的兼并,直到最终某个强者取代晋公室,甚至可能出现其他不可预见的结果。不过,通过分析晋国在春秋后期的局势,可以看出一个趋势:晋卿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持续冲突,似乎推动了一个零和博弈的局面,进而形成了某种历史必然性。
具体来看,在六卿时期,吴国的使者曾在晋国朝廷表达过这样的观点:
“晋国之政,卒归此三家矣。”(《左传》)
此外,《孙子兵法·吴问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预测,认为晋国将最终由赵、韩、魏三家掌控。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些说法是后人附会的可能性,但即便如此,这些看法最迟出现在战国初期,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晋卿之间的兼并趋势。
这种兼并趋势表明,晋卿族群逐渐减少。那么,剩下的几个卿族是谁呢?如果剩下的是栾氏、中行氏、智氏等,那又如何与赵、韩、魏三氏相比呢?
虽然这些卿族之间的政治风格各异,但可以确定的是,赵、韩、魏三家在政治上较为低调,尤其是赵氏。虽然赵氏在春秋后期的影响力逐渐增强,但他们在处理政治纷争时,往往采取远离中心的态度。
这一点至关重要,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:晋国的内部竞争,不论是从八卿到六卿,还是从六卿到四卿,抑或从四卿到三卿,始终是围绕晋廷展开的。各卿之间通过政治斗争和暴力冲突争夺资源和权力,在一定程度上,晋廷的政治功能被削弱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状况愈加严重,尤其是进入三卿时期后,晋廷的功能几乎消失殆尽。
一个重要问题是:晋国的解体是否直接与晋廷的功能丧失有关?赵襄子和魏文侯执政时期的晋国,是否因为三卿之间的政治博弈而导致了晋廷的彻底解体?尤其是在赵襄子执政后,晋国的政治体系逐渐松动,直到魏文侯时期,晋廷几乎丧失了任何协调和管理功能,三卿之间的事务也不再通过晋廷解决,而是直接通过军事行动来处理。
总的来说,晋国的解体并非某一个单一事件的必然结果,而是一个长期政治斗争、内部结构逐渐瓦解的过程。虽然晋卿之间的权力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历史必然性,但最终的解体,却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交织的复杂结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