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争,这场战争源于两国争夺上党地区的控制权。虽然从韩国割让上党开始,整个过程持续了三年,但长平之战本身仅仅持续了五个月便告一段落,结果赵国遭遇惨败,秦国在这场战役中斩杀了赵国士兵和平民共计45万人。
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两国的决战,也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的一场关键战役。赵国的失败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曾提到,平原君赵胜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,导致了赵国的失败。他用“利令智昏”来形容赵胜的决策。那么,长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?司马迁为何对平原君做出这样的评价?
战争的起因与背景
在战国时期,秦国采取了范雎的“远交近攻”策略,着力打击距离自己较近的国家,如韩国、赵国和魏国,而对远方的齐国和楚国则暂时搁置。这一策略打破了六国间的“合纵”联盟,使秦国的统一进程得以加速。
秦国起初地处中国的西边,和其他强国距离遥远。直到秦穆公时期,秦国开始参与中原的争霸,并凭借强大的国力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。秦昭王继位后,秦国的扩张步伐更为迅猛,在许多战役中接连获胜,尤其在攻占东方诸国时屡建奇功。
展开剩余79%赵国在战国时期依然强盛,赵武灵王实施“胡服骑射”改革,军事力量大增,多次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,甚至派使者秘密探察秦国,以准备对抗秦国。公元前270年,赵国曾在一次与秦国的冲突中取得了对秦军的胜利,之后秦国采用了“远交近攻”战略,开始进攻赵国和韩国,尤其是在攻占韩国野王之后,韩国和赵国的关系日益紧张。
赵国的决策失误
战争的导火索始于韩国的上党地区。公元前263年,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,造成上党与韩国本土断绝了联系。韩国王为了避免秦国继续进攻,想要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。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决定投靠赵国,希望借此联合赵国抗秦。赵国的反应却充满了分歧。
平阳君赵豹认为,接受上党会将赵国置于危险境地,应该拒绝冯亭的请求。然而,年轻的赵孝成王却看中了上党这一丰厚的利益,决定听从平原君赵胜的建议,接受上党地区。赵胜作为赵国宰相,掌握了实际的权力,他对冯亭的请求没有深入思考,盲目地接受了上党,这为赵国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。
战争的起程与转折
秦国得知赵国接受了上党后,立即出兵攻打赵国。长平之战爆发。秦国派出了名将王龁与赵军对抗。最初,赵国将领廉颇虽作出抵抗,但由于缺乏准备,赵军屡次失利,士气低落。赵王开始责备廉颇,而范雎却利用反间计,使赵国产生了对白起的误解,导致赵国轻敌。
秦国换将,白起接管了秦军,他的战略比王龁更加精妙。与此同时,赵国的粮草被切断,局势愈发严峻。到农历九月,赵军已经断粮46天,士兵饥饿至死,甚至发生了互相残杀的现象。赵括接手赵军后,采取强攻策略,结果导致全军覆没,赵括也在战斗中身亡。
赵国的失败
长平之战的失败有几个关键因素。首先,赵国的战略决策错误,盲目追求短期利益,最终导致了赵国的惨败。赵王和赵胜为了眼前的利益,没有正确评估局势,盲目接受上党,错失了与秦国对抗的机会。
其次,赵胜不顾上党民众的意愿,在关键时刻出兵,导致了上党民心的流失,冯亭也因此感到愤怒并拒绝赵国的要求,反而投向了秦国。此外,赵国没有在战争初期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,而是盲目相信廉颇能够阻止秦国的进攻,导致了长期的军事疲软。
更为致命的是,赵国未能及时发现秦国的反间计,导致在换将的时机上错失了战略先机。赵括缺乏实战经验,而秦国则悄然换将,白起的指挥让赵国陷入了更大的困境。
总结
长平之战的结局虽然悲惨,但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。赵国由于一时贪图利益、决策失误,导致了45万将士和百姓的死亡,也使得赵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。司马迁所说的“利令智昏”正是这一切失误的写照。历史往往在细节中藏有深意,长平之战就是一个由错误战略决策引发的惨痛教训。
这场战争的结局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,也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深刻的战略反思。在面对强敌时,如何抉择和把握时机,关乎国家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