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点击右上方“关注”。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,愿我们的分享为您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。
秦国在历史上以强大的武力统一了六国,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。秦始皇凭借他的雄才大略,成功地打败了所有敌对势力,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乱,首次实现了中国的统一。
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,秦朝不仅击败了周朝的所有诸侯国,还占据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农耕地区。然而,有一个国家,秦始皇一生都未能消灭,那就是卫国。
卫国是一个地处中原腹地的小国,虽然面临周围列强的威胁,它却像一只顽强的小虫,屡次从春秋战国动荡的局势中幸存下来,持续存在了913年之久,直到秦二世胡亥时期才最终被灭。今天,我们一起探讨卫国的生存之道,以及它与秦国之间复杂的关系。
展开剩余81%卫国的诞生
卫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灭商之后。周武王在击败商朝后,并没有将商朝的遗民全部清除,而是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朝歌,防止商朝遗民的叛乱。为了确保武庚无法反叛,周武王在朝歌城东设立了卫国,并封管叔鲜为卫国的君主。与此同时,周武王还在周围地区设立了其他封国,以共同监督武庚。然而,周公旦辅政时,这些封国反而与武庚串通,发动了“三监之乱”。乱平后,管叔和武庚被杀,其他两位封国君主被流放或废除。
由于商朝遗民尚在,周公旦对这片土地进行了重新安排,将商朝的遗民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被分封到宋国,由未参与叛乱的微子启治理,另一部分则留在朝歌附近,由周公的弟弟康叔治理,这就是卫国的由来。
卫国的治理
康叔继承了周公的优良品德,治国有道,使得卫国在他的统治下繁荣发展。虽然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四战之地中面临着强大国家的威胁,但它凭借巧妙的外交策略,得以屡次化险为夷。无论是齐桓公的救援,还是晋国的调停,卫国都能够依靠其他强国的支持度过危机。
尽管卫国经历了多次外敌入侵,但每次都得到了其他大国的援助。在晋国分裂后,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,但它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,直到秦二世时期才被彻底吞并。
秦始皇为何未灭卫国
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,秦始皇为何没有消灭卫国,但通过分析历史,我们可以推测出几个原因。
1. 卫国作为人才基地
卫国自古以来人才辈出,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,涌现出了许多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。例如,儒商鼻祖子贡,法家代表商鞅,兵法名将吴起,以及商圣吕不韦等人,都出自卫国。尤其是商鞅,他在辅佐秦国进行改革时,帮助秦国变得富强,成为了统一天下的重要人物。吕不韦也是秦始皇的重要谋士,曾帮助秦昭王登基,最终为秦国的统一贡献巨大。
卫国不仅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人才的摇篮,更是秦国早期的一大助力。因此,秦始皇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去灭掉这个“人才宝库”,而是通过维护卫国的附庸地位,间接控制它,从而获得更多的人才支持。
2. 长期作为秦国附庸
卫国在数百年的历史中,几乎一直处于秦国的保护伞下。公元前241年,卫国被划归为秦国的附庸,东部的濮阳一带被纳入秦国的东郡。卫国的国君虽然保留名义上的统治权,但实际上已经沦为秦国的附属国。作为附庸国,卫国与秦国没有敌对关系,也没有必要发动战争。秦始皇也没有理由去征服这个已经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国家。
3. 秦与殷商的深厚渊源
秦国和卫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,特别是秦国的先祖与商朝之间的关系。在商朝灭亡时,秦国的先祖曾忠诚地支持过商朝,帮助建立了商朝的强大基础。随着秦国的崛起,它与卫国的关系也一直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友好。作为商朝的旧都,卫国不仅在文化上承载着深厚的商朝遗风,而且还与秦国之间存在一种历史上的情感纽带。
因此,即使秦国逐渐强大,秦始皇可能依旧保持着对卫国的某种特殊感情,觉得没有必要彻底消灭它。
结语
卫国在中国历史上屹立了近千年,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。虽然它最终在秦二世时期灭亡,但它的漫长历史与其巧妙的生存策略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通过外交手段维持与强国的友好关系,依靠智慧和人才的积累,卫国在强权环伺的局势中存活了下来,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